找到394条结果

  • 胆囊内的结石因构成物不同主要包括胆固醇结石、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及胆色素结石这三类。 1. 传统分类方法:一般情况下,对胆囊结石进行分类主要采用传统分类方法,主要通过化学方式对胆囊结石的组成成分进行详细分析。 当胆囊结石内胆固醇的含量>70%,该类胆囊结石称为胆固醇型胆囊结石;当结石内的胆固醇含量<30%时, 则将这类胆囊结石归类为胆色素型结石;当结石内的胆固醇含量为 30%~70%时,则认定其为混合型结石。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也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胆囊结石分类方法之一。 2. 傅培彬分类方法: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著名外科学家傅培彬就利用
    赵刚 主任医师 2016-06-25 17:52:22
  •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众多,但我国大多为胆管疾病所致,又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对ABP治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ERCP)的干预可阻止胰腺炎的进一步发展,胆囊结石患者早期行胆囊切除对预防ABP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分析: 2007年 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52例有急性腹痛症状而就诊的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并发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胆囊结石的大小、数量,比较各组并发胰腺炎的发病率。诊断胆囊结石2352例 ,其中男1063例 ,女 1 289例 ,年龄 21~85岁 ,平均 53岁 。其中胆囊结石并发ABP 127例,占5.4%,其中男62例
    赵刚 主任医师 2016-08-08 22:03:01
  • 基于我们以往的临床经验,发现胆囊胆固醇结石有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可能,在此收集住院患者35622例,比较胆囊结石患者与非胆囊结石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差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与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胆囊结石罹患率差异,观察胆囊胆固醇结石与心脑血管疾病间可能的发病关联,分析其可能的机制。结论:1、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罹患率较非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低。胆囊结石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罹患率为29.5%。非胆囊结石患者的心脑血管罹患率为43.3%,较胆囊结石患者高。应用分析显示,胆囊结石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罹患率较非胆囊结石降低了46%。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胆囊胆固醇结石罹患率较无心
    赵刚 主任医师 2019-02-22 21:14:25
  • 肥胖人群超过我国总人口数的1/4,肥胖和高血脂是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超重肥胖、高血脂患者肝脏内合成、分泌胆固醇增加,胆汁酸、胆盐减少,胆固醇的可溶性降低,胆囊内胆汁胆固醇过度饱和,胆汁长时间淤积于胆囊内不易流出,故使胆囊结石易于形成。本文选自孙正鸿等,胆囊结石成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赵刚 主任医师 2022-11-19 16:14:00
  • 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两大类临床表现,这一阶段还可能发生并发症,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并发癌变、感染、肝性脑病等,当出现上述并发症时,治疗效果差,有一定的死亡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是我国的一大健康负担。在世界范围内,肝硬化是第14大常见死因;在中国,大约有3亿人受到肝病的影响,中国占全球肝硬化死亡的11%。所以,对于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的疾病应早期干预,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进展。胆囊结石在全世界及我国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与家族遗传史、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等相关因素有关;近些年来,随着整体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赵刚 主任医师 2022-02-13 22:28:39
  • 目的:胆囊结石中晶体物质的组成、形态和结构及其在胆囊结石形成与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35例人体胆囊结石的品体结构、剖面超微结构及晶体组成进行观察研究。结果:颗粒状胆囊结石尽管其外观和剖面的形态结构各不相同,但都以结晶态物质为主,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晶体.晶体的干涉色级为二级蓝绿,双折射率△n=0.022-0.025,胆石中的晶体以密集分布的微晶体和微晶体集合体的形式存在,其间隙被非晶物质填充。泥沙状结石以非晶态物质为主,其主要成分是胆色素和胆色素盐,属胆色素结石。结论:人体胆囊结石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晶体。胆囊内多变的结晶环境并不支持胆固醇晶体的完整发育
    赵刚 主任医师 2018-02-11 21:45:51
  • 13例,10年以上发病2例。以上显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囊结石症状者多数发生在5年内,5年内发病率约25%~39%。 2、无症状胆囊结石预后的影响因素 2.1胆囊结石因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胰胆管梗阻致胆源性胰腺炎;直径≥10mm的胆囊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颈部,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引起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萎缩,而胆囊剧烈收缩可使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囊坏疽穿孔;结石可致胆囊黏膜发生变异癌变,结石越大,恶变发生率越高,故结石直径20mm时,应预防性胆囊切除。 2.2糖尿病因素: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致胆囊收缩功能障碍,造成胆汁淤积,刺激
    赵刚 主任医师 2024-07-11 11:16:21
  • 研究者持有不同观点。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一致观点认为肥胖患者术后减重速度和程度是术后胆囊结石发病的主要因素,另一重要因素为减重术后总胆固醇升高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此外女性和血脂异常也被列为潜在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减重术后短期内快速减重,导致胆固醇代谢的变化,从而增加胆固醇在胆汁中的浓度,达到胆固醇过度饱和状态促进结晶形成结石,尤其是在快速减肥过程中钙和黏液粘蛋白分泌增加的情况下,花生四烯酸衍生物浓度增加,刺激胆固醇晶体聚集,减重手术后胆汁内黏液浓度可增加,从而促进胆囊结石形成。胆囊排空不完全、排空缓慢也会增加胆结石形成的风险,导致胆汁淤积,继而发展为胆囊结石,并可引起胆囊炎、胆管炎
    赵刚 主任医师 2021-12-12 13:30:34
  • :咖啡中含有的镁,可能影响胆囊结石的形成,咖啡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改善糖耐量异常对胆囊结石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分析包括了饮用的咖啡是否含有咖啡因、饮用的剂量、结石的类型以及患者的性别。结果显示饮用含咖啡因咖啡对胆囊结石有预防作用,但去咖啡因咖啡对胆囊结石的影响不明显。关于咖啡对胆囊结石的影响中发现,虽然咖啡中其他成分也有很大作用,但似乎咖啡因这种成分作用最大,包括了增强胆囊运动功能、抑制胆囊吸收功能以及抑制脂质过氧化等多种作用,说明咖啡对胆囊结石的作用与咖啡因这种成分有很大的关系。饮用剂量分析显示,饮用2~3杯/天及>3杯/天时胆囊结石发生
    赵刚 主任医师 2019-02-01 19:07:24
  • 简单粗暴的分类就是: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和无症状但有癌变风险的胆囊结石。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表现为腹痛,饱胀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黄疸等。无症状但有癌变风险的胆囊结石包括: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瓷性胆囊、胆囊腺肌症。这些胆囊疾病患者,有诱发胆囊癌的风险,应该早期切除。 胆囊切除对人体有哪些影响。病人最常见顾虑就是胆囊切除术后身体无法分泌胆汁,消化功能减退。其实不然。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排泄胆汁。肝脏每日分泌800到1000ml胆汁,胆囊只能储存50到60ml的胆汁,胆囊本身不具备分泌胆汁的作用。此外,胆囊切除术后人体可通过胆管代偿性扩张起到代替胆囊的作用
    徐建波 主任医师 2024-09-12 21:43:52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