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秋燥易上火,去火用药有讲究

2019年10月12日 614人阅读

秋燥易上火,去火用药有讲究
同一味药,量轻可上达表,量重可下降走内。

比如说,桑菊饮能治疗风热外感,对只是咳嗽、不发烧的人效果最好,它在选药上就非常讲究,不但气味俱薄,而且方中“菊花一钱,桑叶二钱五分,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都是分量非常轻。



又比如桑杏汤,也是治外感的良药,组方为“杏仁一钱五分,桑叶一钱,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方中用量最大的也没超过二钱,足见其量之轻!



轻者,轻如羽毛,飘荡而上,直达上焦,因势利导,驱邪于外,反之若用量重则沉而下降,引邪内陷或变生他证。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有两层意思:其一,用量要轻;其二,要选用气味俱薄的药材,如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桑杏汤一方后的自注里也说:“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用量多少合适,患者自己是不好掌握的,这时我建议患者服用中成药,如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三黄片等,饭后服用,即可起效。

中成药一次吃几片,用量很轻,饭后服用,药走上焦,也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

对于经常上火的人,除了服药外,还建议大家平时多用菊花、桑叶等泡茶喝,这些轻清之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五脏之火上于头,可按表现部位来辨别



“火性炎上”,这里的火,既包含外邪侵袭头面化火,又包含脏腑之火。五脏气血郁滞而不畅,气有余便会化火,化火之后,会借其所属经络上行于头,所以我们看到头面部“上火”的时候,除了考虑到清上焦之外,还得思考火的源头,即五脏之火。

火走头皮(发痒、长疙瘩),与肺火亢盛有关,因为“肺主皮毛”。

火走眼睛(红肿热痛),与肝火亢盛有关,因为“肝开窍于目”。火走面部(长疙瘩),与心有关,因为“心之华在面”。

火走耳朵(疼痛、长疙瘩),与肾有关,因为“肾开窍于耳”。

火走鼻子(鼻腔发热生疖),与肺有关,因为“肺开窍于鼻”。

火走口舌(长疮),与心有关,因为“舌为心之苗”。

火走牙龈(肿痛),与胃有关,因为“牙龈属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