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化脓性肉芽肿命名不对

2017年11月23日 1031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化脓性肉芽肿是又叫肉芽肿型毛细血管瘤、肉芽组织型血管瘤、小叶性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等

一、病因:
      化脓性肉芽肿不属于感染性疾病。目前病因还不是很清楚,多与皮肤穿通性外伤或反复的刺激,少数可能和激素水平有关。
二、临床表现:
      早期损害为小的鲜红或红色丘疹,数周或数月迅速增长,形成有蒂或无蒂的结节,表面光滑或疣状。
      皮损一般不超过0.5~1cm,但也可达数厘米,呈柔软而有弹性的球样或蘑菇样肉芽团块,无自觉痛或压痛,也不能压缩,易碰破出血,而且出血很多,也可见溃破、糜烂、结痂,难以自行消失。

        有的病例原发病损去除或受刺激后,于数周或数月内可发生多发性卫星状损害,通常见于肩胛、背、胸和躯干。
三、好发年龄与部位:
    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最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头面部﹑躯干上部﹑手足部﹑口唇﹑牙龈、下颏等部位。也可见于婴儿脐部,妊娠性期化脓性肉芽肿常发生于孕妇口腔,特别是齿龈。一般单发,偶多发或播散。
四、化脓肉芽肿是“良性”还是“恶性”?
      化脓性肉芽肿是恶性肿瘤吗?当然不是,它是良性的。但有的诊断困难,临床上约有40%病人被误诊。因此见到不典型者最好做病理检查。
五、需要与那些疾病进行鉴别?
      在临床及组织病理学上应与肉芽组织增生、毛细血管瘤、血管球瘤和Kaposi肉瘤等鉴别。
(1)肉芽组织增生:
      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病理学里的肉芽组织:组织损伤过程中,为取代坏死的实质组织,周围幼稚结缔组织可以增生,形成红色颗粒样柔软组织,状似肉芽。
(2)毛细血管瘤:
      一般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瘤体增长迅速,直径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数在1岁以内长到最大限度,75%-95%患者5到7岁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血管球瘤: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小型血管瘤,很少发生恶变,好发于手腕,手指,足趾,甲床下,表现为紫红色的血管丘疹或小节,有显著三联征即触痛和自发性疼痛,疼痛的冷敏感性,血管球瘤一般不容易出血和形成溃疡。
(4)Kaposi肉瘤:
      一般主要见于非洲和西方国家,我国比较少见,但新疆地区相对较多,必要时应活检病理确诊。
(5)无色素性恶性黑素瘤:
常常被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其实无色素性恶性黑素瘤是恶性黑素瘤当中一种很少见的类型,皮损可表现为肤色或粉红色斑片、丘疹、结节,或无痛性溃疡等,呈单个或簇集分布,部分皮损表面有结痂或少许鳞屑附着,生长迅速,容易发生转移。最好做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以确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六、到底怎么治疗?
      化脓性肉芽肿易碰破出血,较长时间才能止血,而且一般不能自然消退,应该选择尽快治疗。总的原则是要治疗彻底,不彻底时易复发。
      我科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等,每种方法都有利弊,具体采用何种治疗方法要根据皮损的大小、形态、所长的位置、患者年龄、复发率以及瘢痕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