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弥足珍贵:几十年的临床感悟珍言录!(二)

2022年03月02日 85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6.治疗结核病用"保原有,去本无"的方法
      治疗结核病亦用"保原有,去本无"这个方法作治疗方针。先研究其致病原因,再研究其虚实程度。治疗其咳嗽失血蒸热盗汗遗精失眠诸症,同时还要清除其体内不应有的瘀血、顽痰、败精、蒸热。用药不在于呆补,主要使气血流通、眠安纳佳、胸脘宽畅、二便通调为目的。止吐血衄血要不留瘀,退蒸热勿使败胃,消顽痰勿可伤津液,治遗精要注意开郁调气。使人身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饮食要以清汁滋养,蔬菜亦富有营养,大忌重脂肪厚味填补,增虚火,生顽痰。



17.中医治疗糖尿病以调养元气为主

      糖尿病是中医消渴症中下消病类。

中医治此症,不特别强调禁食糖质甜味,亦不强调限制食量,一般多从强壮病人吸收运化能力人手。

肺脾肾元气充足,三焦气化通调,饮 食中的精华分布全身,不从下泄,变成精血,糖尿病自然全愈。

古人用肾气丸治此症,从肾气二字体会,是肾脏有温暖元气上升,使三焦温暖,脾能健运;

肺有温暖毛窍能力,不受风寒外感;

脾阳输布,津液自生,能止消渴。

因此治此病主要在协调整体阴阳水火平衡,不求速效,缓以见功。




18.治疗肝炎,急性以汗下和解为主,慢性以调和肝脾为主

      肝炎是西医病名,分有黄疸和无黄疸之别,亦可根据感染病毒不同区别。

西医依据血液化验结果以定病名与治疗。

魏老治肝炎病症,从急性慢性来区别。

治急性肝炎应以汗下和解为主,使邪从外解,不犯内脏;

治慢性肝炎,以调和肝脾内脏矛盾,使气血平衡,达到五脏通畅、气血调和。

同时辨其血分有无伏邪,透达气分湿热,清解血分瘀热,使内脏邪尽,病能转愈。

还要查其有无兼症夹症,亦宜兼顾。

治肝炎要根据《金匮要略》见肝治脾的道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所以治肝炎病症用药,要特别保护脾胃,勿使受伤而成肝硬化;

若已成肝硬化,要注重保元神,逐病邪,既不用呆补,亦不可猛攻。




19.治腹水以通调三焦气化为主

      中医治腹水,从整体治疗出发,以通调三焦气化为主,使脾肾元阳充足,小便自然畅通。

亦适用于"保其所固有,去其所本无",保其原有精气神三宝,去其体内不应有的败质废物。

腹内积水要去掉,切勿损伤精气神,强行放水及用毒性药物泻下,大伤元气,易成坏证。

故用药必须取利避弊,权衡得失。



20.肝硬化初起治法用运大气法流通全身气血

      肝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魏老治此症分别病体伤阳与伤阴之不同,辨证论治。此病初起腹胀满闷,常用《金匮要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运大气法,流通全身气血,使瘤积逐渐软化消散,再用柔肝养血,扶助元阳以培本。待其病体自己发挥抗病力,再从张洁古"养正积自除"治则,取缓和见功,不用克削伤元气的泻药,时时注意保护元气,使病有出路。

      臌胀病原因甚多,主要靠病人元气能运行,魏老经多年实践体会,认为见臌休治臌,调其肝脾气,首要运大气。

《金匮要略?水气篇》桂姜枣草麻辛附子汤,魏老用此方治肝硬化腹水初起,有效,旨在推动病人本身元气,驱病邪从小便出,病治愈而无后遗症。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言及:用运大气治水方法,惟恐足太阴脾之健运失职,手太阴肺之治节不行,足少阴肾之关门不开,并其腑膀胱之气化不行。仲景所用方药,立于无过之地,可信,可师。



21.胁痛与低热以留瘀在络居多

      胁痛是络中留瘀,低热亦与血脉失于流通有关。

其病都因外感发热,遗留余热未清,血液流通受阻,成瘀积为病。

所以治胁痛以消瘀通络,退低热常佐活血通络,使伏邪有去路,忌进呆补。



22.产后恶露不下有二因

      魏玉璜讲产后恶露不下,有二因:

一因瘀滞,宜行;

一因血虚,宜补。

瘀滞属实,其人平日必有气郁及瘀滞,产后发现腹痛,恶露不下,脉象弦涩,舌淡红,边有青黯痕,面黄腹痛。

以生化汤加减治疗,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炙甘草、炮姜、淮牛膝等活血逐瘀。

      血虚者,其人平日胃纳不佳,生化力弱,常有头眩晕脑胀失眠,低热,脉象细软,舌质淡红。

以保元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西党参、炙甘草、肉桂粉、红枣、炮姜、红花等治疗。

若有小孩哺乳,增加漏芦、通草,兼通乳汁。



23.小儿伤食成痉与惊风不同

      王孟英日,小儿之病,因于食滞者多,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实则谵语,身热,筋抽搐掣动,面红多汗,甚则热深而四肢厥冷,舌苔黄腻,口渴唇红,而世人辄作惊风治疗,每致病症变重。

      中医治此病,注重原因疗法,查出因食滞挟外感,还要分别感受风热与风寒,分别辛凉与辛温不同来解表。

食滞亦要区别,是停积米麦,还是油黏,选用不同的消导药。

如见痉厥抽搐,身热便闭,要消食积,兼治抽搐,用枳实栀豉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僵蚕、钩藤,解表里消积滞并进,有举重若轻的疗效。




24.疡证因气血阻滞成病

      管荣棠日:

凡外感六淫,先作内病,如伤寒发汗不彻,温热分解不清,余邪逗留为内痈,为痞结,为流注,为附骨疽,皆因内有伏热,外被寒凝所致,即胸背等痈,亦由湿热上升而成,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发为痈肿,若云阴虚火炎,而生痈疽者少见。

总而言之,外疡不外气血阻滞,即损伤致病,亦是血凝气滞成病。

(见《潜斋医学丛书?归砚录?卷二》)


      据管氏所讲,一般疡证疗法,亦宜透达,忌用凉遏,可见凡病皆宜驱邪外出,勿使内伏,留邪生根。




25.辨发痈脓防有内科性外科病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则为发痈酿脓。

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按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按外痈,发于外,尚有外形可见,惟内痈,更宜留心。

故无论胸胁腰背,皆要按其痛处,若按之知痛,每夜发寒热,要防内痈,以其外不现形,最能误人。

故知咳嗽胸痛之肺痈,胁痛寒热之肝胆痈,能食、胃痛、夜间寒热之胃痈,腹痛脚不能伸之肠痈,还有身痛寒热,将发流注,腿痛内溃之附骨疽等,皆须细心辨证,防有内科性外科病,要防生内痈。

辨之明确,治以温通气血,忌用寒凉药遏伏。




26.治病必须细审病因大忌滥用成方

      如治浮火者,当引火归原,乃指肾脏虚寒,非治别脏之火。

类中风用地黄饮子(熟地、山茱萸、五味子、苁蓉、石斛、麦冬、石菖蒲、远志、茯苓、肉桂、附子、巴戟肉、薄荷、生姜、红枣),乃治少阴纯虚之证,非治风火痰瘀之中风。

虚劳用建中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饴糖),乃治阳虚脉迟舌淡之证,非治阴虚火旺之证。


      治病必须细审病因,切忌滥用成方。

我们用古方要明白古人当时治病立方之意,一忌呆搬成方不知变化;

二忌取该方一二味主药即名某汤。

治病用成方加减,亦要有组织、有规律,要明白方义。





27.治病靠人身自然疗能。用药要乘势利导

      俗话说:"有病不医,反得中医",这就说明自然疗能的意义,魏老晚年将自身作研究,遇小病不服药,病亦自愈。如感冒风邪咳嗽,使病邪从咳出,从上出,眼目红赤而病愈;或从下行,大便泻热灼溏薄粪。一二日后病痊愈,极少服药,更不杂药乱投。
      若不明自然疗能,见感冒咳嗽,即用止咳成药;见便泻即用止泻药;见目赤即用消炎药。这都是舍本求末,没有查清病源,及其病因,违反乘势利导方法,反而使病情变化,甚致留根,因此必须注意这个道理。



28.见泻休治泻,脏邪从腑出

      临床上常遇内伤体挟外感症,发热,大便泻泄每日多次。若用辛温苦燥,解表止泻药,泻减少,引起咽喉痛,痰中带血,身热,舌绛红糙苔黄,脉促,此乃秋燥症。泄泻乃肺热移于大肠,脏邪传腑,自寻出路,今用药阻其出路,热上攻,故见喉痛痰血之肺脏病。故凡遇身热泄泻,当明白"病邪自寻出路"之理,大忌见病治病,不究病因。

0